June 21, 2010

然後怎樣?思考民主女神與六四共識

無甚可觀的一篇。
----------------------------------------

月初就民主女神象擺放問題一事, 我的母校中文大學再次成為社會焦點。師生校友見校方公告電郵後紛紛投稿撰文,反對校方以「政治中立」原則拒絕女神落戶中大校園。當中論點主要圍繞大學之多元文化理念、知識分子該以何種態度介入政治等等,指出大學沒有理由必須政治中立,而拒放神象亦絕非政治中立的表現。這一切論點都很有道理,然而卻搔不著癢處﹣﹣事實是大家心裡明白「政治中立」四字箴言只是漂亮的官樣文章,要舉出一百個反證的理由不難,但洽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事情的焦點轉移到大學之理念等等非關民主女神象所要表達的主題上。

六月八日喜見馬獄教授〈當15萬變成基本盤〉有關六四悼念活動一文,旁及「民女」事件, 一語道破:「自6月2日深夜開始,我思考「政治中立」和「平反六四」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兩者可以是不相干的。反對六四鎮壓是良知問題,不是政治意識形態或觀點的問題。你可以不支持民主、不相信任何政治的意識形態,但政府的責任是保護人民,一個政府殺害和平表達意見的人民,是任何現代文明人都不能接受的。這已是現代人良知的底線,根本不需要看作是政治問題。」說出了很多人想說的話。及後未見有人接續論述,來到這一個星期世足開鑼,全民(特別是熱愛足球的社科學人)皆投入研究賽事﹣﹣足球真是世界和平的最佳催化劑﹣﹣「民女」去留問題仍有待討論,深感有必要繼續深化這方面的論述。

八九年六月四日那天所發生的事是一個事實,不是政治問題。所謂事實,不只是指當日發生過甚麼事情,死了多少人,雙方使用過多少武器等報告和數字,更包括事情表達的意義。惡意殺人是罪,自衛殺人無罪。是集會還是暴動、是清場還是鎮壓,雖然有時很難定奪,但相信對那段歴史稍有認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如馬教授所言,平反六四已成為香港人的一個道德上的共識。面對一個未得平反的慘痛史實,社會由一個未承認責任的政權統治之下,個人或團體如何去選擇站在哪種立場,是站在雞蛋的一方還是高牆,才是所謂的政治問題。在今天的香港假如還有任何人不肯共開表態支持平反六四,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為著一己的政治前途和利益甘願埋沒良知,二是因對對事實無知而作出的失實言論。第一類我們在高官巨賈口中聽得太多,第二類我們在課堂上或公開場合上的青年口中聽得太多。回到民主女神的去留問題上,我們無需再在大學之理念的問題上打轉,反正使命與理想在今天已經沒有多少約束力。然而我們對六四事件的看法,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共識,大學假如堅持視而不見,只能是埋沒良知或愚昧無知,莫講是無法達成一所成功的大學的崇高理想,如此一般的機構連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沒有,不但作育不了英才,更是社會的敗類渣滓。作為學生校友的只能慨嘆痛心疾首。

認識到平反六四的共識後,在接下來的公開討論會裡,重心便不應只執著於放多久、放哪裡等節眼問題上,也不應周旋於大學的理念﹣﹣我們有更多時間處理這個問題﹣﹣而應該襯著這個機會探討大學生,以至八、九十後這群八九年時大多仍是襁褓嬰兒的一代人對當年事件持有的立場的基礎在哪裡。是潮流興青年論政?是受到我們尊重的師長耳濡目染?是出於我們對普世人權價值的尊重?同樣是我們沒有目擊的事件,六四與日軍侵華的差異何在?為甚麼我們參加六四晚會不組織反日遊行?作為香港的青年,我們說話的身份是甚麼?我們反對的是罪惡,是極權政體,還是甚麼?六四事件對於香港的民主化有何啟示?無論如何,要講清楚﹣﹣假如我們仍打算每年參加維園晚會,直到平反來臨那一天。我應為這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薪火相傳。這樣悼念六四的意義才不至於走向走味甚至消亡的危機。因為我們知道,縱使我們極不願意,這是一項長期抗戰。要達成共識不易,但至少我們作為負責任的活動參與者、理念支持者必須回答自己的問題。

April 8, 2010

也許只是一廂情願

看《歲月神偷》,久久不能釋懷。它的確是一部不怎麼樣的電影,從劇本到敍事到美術效果都大量運用「標準」電影技巧,效果老土得令人錯覺時光倒流三十年。而它卻不知怎麼地拿了一個國際奬項,不知怎麼地很多人談論它,更不知怎麼地保育了一條街,反高潮的是,導演說,不過是紀念個人回憶之作。無論如何,我還是看得十分(準確點說是過分)投入,思前想後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談論它。

但還是要談論它。那就,從呂大樂談起。在《唔該埋單》一書中(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本書,比很紅的《四代》更好看),他在第一章就尖銳地批評喜愛以香港故事自述的同代人,認為這種流行說法把成敗得失都看成是個人努力的成果,把香港塑造成機遇處處的地方,掩蓋了香港社會結構性的不公。

《歲月神偷》又是一個怎樣的香港故事?故事𥚃沒有機遇處處,只有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絕路困境。每個人都很壓抑,人人都有一句金句旁身,「做人最緊要保住個頂」,幾乎是造鞋「包尾」的父親的唯一對白;高材生哥哥,每天追遂成績追遂金牌,"I wanna be free";母親不用說,「一步難一步佳」,很是感動。只有弟弟進二永遠樂天。但,一家人的故事,是不是欠缺點社會性,對殖民社會不夠批判?每個人的香港故事,都是大歷史的小小寫照。一個香港,兩個世界。有關六、七十年代的描述,為甚麼就只提及草根階層的鄰舍精神,不提西人與高等華人的高貴生活?如果要改善生活向上流動,那時有甚麼辦法?學英文、讀名校?追遂成績追遂金牌,原來不是因為好勝,只是為了生存,要在不屬於他的世界生存。墳場和教堂,不只是放白鴿式的美學考慮,而是再次重申你不屬於這個世界:就因為不懂英語,連對兒子最後致意的資格也沒有。

這只是一家人的故事。每個人都很壓抑,這要歸疚背後的社會和文化。但壓抑也讓他們更立體。老土才變得感動。永遠樂天活在夢幻是否同樣掩蓋了社會不公?結局裡進二有沒有進化成進一?還是仍然是透過玻璃缸看世界如何也美麗的弟弟進二?的確,作者的意圖我們無法知曉,而我也只是想找個合適態度去看待事情而已。

January 15, 2010

離開,是為了回來。

我們真的太愛Google了。沒錯Google的東西很好用,效果實在超炫,有很Smart的工程師,很Fun的工作間,企業形象超正面,我們都有理由成為它的粉絲。但是,當我們太偏愛某個對象的時候,往往會只記著它的好,而看不到它陰暗那一面。Google宣佈取消搜尋器的自我審查,幾乎等同全面撤出中國市場,自然是這幾天網上最熱的話題。不少博客認為這次是Google挑戰中共政府,維護人權正義的一次奮勇義舉,大讚好野,也變成更加死忠的粉絲。可 是,聰明的網民絕不會單純到以為"Don't Be Evil"真的這個國際巨企的第一綱領,喝采之餘總是補充說,作為一家要對股東交代的上市公司,這個決定是如何如何明智的,或是這將會為它帶來多少多少損失,為了維護自由和公義,連中國這一塊肥肉都吐出來,其志更可嘉。

一家企業要怎樣才能做到有良心?當社會責任與利益衝突,企業有甚麼理由抗拒金錢的誘惑?講良心太脆弱,盡社會責任最終都是為長遠利益著想。更重要的是,企業在商言商起來,消費者的態度往往是同情和理解。零五年Google宣布進駐中國大陸,曾被指責違反自己不作惡的第一誡。五年之後Google離開,換來的 是更大的喝采聲。問題是,沒有當初的妥協,哪裏來今天的義舉?當年Google解話說,犧牲一點資訊自由,換取中國幾億人口方便快捷的搜尋、電郵、地圖、各種服務,是choose the lesser of two evils。五年之後,不知道是情況逆轉了, 維權變得比廣大的網民的方便重要,還是evil的定義改變了,只有言論自由是重要的,其他都不再重要?"Don't Be Evil",彈性原來很大的,不得不佩服。

離開的表面理由是,不斷有黑客入侵維權人士的電郵,這是不可信的。Google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科技人才,難道會不懂應付資訊保安?而且,以Google的名氣,全世界的黑客誰不想在它的首頁插一面最耀眼的旗?需知道,會當黑客的人,多少有點 geeky。總不成替政府工作的中國黑客特別厲害吧?假如因為有黑客入侵就要離開的話,那大概要全線結業了。另外,臥底之說亦不成立。據說有中國政府臥底潛入Google工作,偷取情報和技術,這絕對是不稀奇的,就算不是中國政府,它的競爭對手也會這樣做,況且人事往來,當年Google從M$挖走李開復,難道沒有一併騁到他在M$經驗嗎?

既然表面理由不成立,Google離開的真正理由是甚麼?我認為,必定有某種原因令Google不得不全面撤出中國。雖然中國只是一塊雞肋,Google也沒有離開的必要。投放少許資源,當是在世界地圖上多插一面旗,等待其升值,亦無可不可。我想不到這會是個怎麼樣的原因,總然之絕不會是不作惡這種理念層面的原因,而是商業上某種迫不得已的情況。我不肯定,這只是我的猜想。

不過,就算Google這次從中國撤走,也不代表它放棄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其實,只要中國的言論自由一日不解禁,仍有防火長城的一天,Google的大部分服務都會被禁,搜尋器也被廢了一半武功,仍然很難打破百度等等土炮的市場佔有率。在網絡應用程式的戰場上不容易贏。近幾年Google致力發展操作系統實力,包括Chrome OS Project和最近推出的Nexus One Android手機,加上這幾年在中國打響了的名堂和累積到不錯的口碑,等發展成熟再以智能手機和手提電腦等硬件的形式在中國銷售,反而更有市場。我已聽說有住大陸的人托香港的朋友買Nexus One,Google以改頭換面的形式重新登陸中國,相信指日可待。

假如哪天解除網禁的是百度,那便真正值得喝采了。

January 1, 2010

2010

新年快樂。
(可能是本年度唯一的post。)

October 9, 2009

一些我們都需要共勉的事


  1. Critical Thinking - 分別得出真、跟假,是、跟非。
  2. 國際知識 -因為你不會像澳洲的孩子一樣受到那樣的教育,所以必須自立救己
  3. 行動力 - 我們能夠做甚麼?
  4. 品德  - 你如果有知識、有行動力、可是沒有品德的話,你可能得到的是,可怕的災難。

「比如說,你除了說,掌管氣候的部長們要在香港開會,你不是說你只是在看新聞而已。你說你還會在參加ngo,然後跑去參加示威,把衣服脫了或者跳到海港裏頭去。不是這樣而已。你要知道是如何為你的主張去穿連,如何去做公共演講,如何去寫文宣,如何跟國際的非營利機構取上連系,變成它的一員。這個叫行動力,這個是大學生必須學到的。除了有知識之外,你要有行動力。」

September 4, 2009

想像與真實

小冬,我在外面的日子,學懂了很多東西,我知道了真的可貴。一切的真,肉體的真,感情的真,信念的真。你看我,只要我有這意願,我就是真實無比的。你也同樣有這樣的願望,對嗎?你有時走開,有時退縮,因為你需要人相信你,相信你的想像的真誠和真實。你不願意長大,因為你害怕一長大你就會失去這一切的真。是這意思嗎?我說得對嗎?我看你的書的時候,我就有這樣的同感。為什麼美麗的世界,只存在於想像裡,只存在於可能中?那麼美麗的真也只存在於想像和可能裡嗎?就算是那所謂外面的真實世界,其實也不過是由虛假、誤解、離棄和遺憾所構成。那裡並不比這裡美好,也不比這裡醜惡。那麼真正美麗的世界在甚麼地方?我們可以一起去創造它嗎?小冬握著栩栩的手,沒有說話。他的樣子雖然年輕,但他的神情卻變得成熟,好像一個經歷了失落和遺憾的人。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August 23, 2009

Fifteen movies you've seen that will always stick with you

Happy tagging =))
  1. Buffalo '66
  2.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3. Into the Wild
  4. 400 Blows
  5. Adaptation
  6. 千與千尋
  7. Lions for Lambs
  8. Requiem for a Dream
  9.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10. Edward Scissorhands
  11. Saw I
  12. Cube
  13. Momento
  14. Capote
  15. 21 Grams
總覺得太「偏食」,而且口味太重…